一池三山

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秦始皇对“东方蓬莱神话”在园林中的应用,以渭水为池引入兰池宫,建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寻求自然仙境。兰池宫成为中国传统园林最早的筑山理水造园方法,其布局丰富湖面的层次,打破人们单一的视线,成为后世宫苑盛行一池三山园林形式的首创。“一池”指太液池东海),“三山”是指蓬莱、方丈和瀛洲。[1]
蓬莱仙话最早出现在《史记·封禅书》中,“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传说中的仙山、仙人乃至长生不老药对统治者影响巨大。《史记·孝武本记》里说,“其北治大池,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仙人未遇,神山难求,汉武帝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建章宫北太液池中修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聊以慰藉。[2]
帝王造园从过去“一池一山”的山水模式转变为“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变异和进化。这种造园手法也随着朝代的变迁延续了下来,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被复述和重构。由于古代建筑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池三山的造园形式一直存在于皇家园林之中,自秦汉时期太液池魏晋时期的华林天渊池,到隋唐时期的洛阳西苑,北宋艮岳,直至明清时期的太液池、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均有“一池三山”的造园思想。虽然存在私家园林的[jiàn]越行为进行营造,但其规模及影响程度远远逊色于皇家园林,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体现了“一池三山”造园思想的是颐和园昆明湖[2][3]

起源发展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