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

苏联男导演、演员、理论家
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1893年02月28日-1953年06月30日),别名伍瑟沃罗德·普多夫金、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本名Vsevolod Illarionovich Pudovkin ,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现在的俄罗斯)奔萨,[1]毕业于苏联国立第一电影学校,苏联男导演、演员、理论家,蒙太奇理论的创始者之一。[2]
普多夫金在从事电影导演创作之前,曾当过演员、做过场记、搭过布景、写过剧本和进行过胶片剪辑的工作,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艺术家。[1]1922年,转入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进行了大量的电影实验。他在从事电影导演创作之前,曾当过演员、做过场记、搭过布景、写过剧本和进行过胶片剪辑的工作。[1]
普多夫金在影视方面,1920年,出演И.Н.比列斯基阿尼执导的电影《在斗争的日子里(In the Days of Struggle)》。[3]1921年,出演Vladimir Gardin(弗拉基米尔·加丁)执导的电影《镰刀与锤子》,并在该片中担任副导演职务。[4]1924年独立执导《棋迷》。1925年后独立拍片。1926年,他执导并出演由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母亲[5],该片的播出使他声名大振。[2]此后他又导演了《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亚洲风暴》(又名《成吉思汗的后代》[6])(1928),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20年代电影的杰出之作,更是奠定了普多夫金的导演风格和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1][2]1932年,他拍了有声片《普通事件》(又名《生活得很好》),但并不成功,在1933年上映的电影《逃兵》这部影片中,却实现了声画对位。[1]之后,他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7)等, 在这些影片里,他调动一切手段来创造鲜明的人物性格。[1]1947年更是凭借历史电影《海军上将纳希莫夫》获得第8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国际电影大奖(提名)以及第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摄影奖。[7]1950年,普多夫金凭借《俄罗斯航空之父》获得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导演。他除导演工作外,一生中从未中断过表演的工作。他执导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根据长篇小说《收获》改编的《瓦西里·鲍尔特尼科夫的归来》(1953),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8][1]
在写作方面,普多夫金在20年代,进行电影创作曲同时,还和爱森斯坦一道创立了蒙太奇电影理论。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导演和电影素材》《论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以及《电影剧本》等,为电影美学发展bdA作出了显著贡献。[1]
1953年6月30日,普多夫金在苏联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尤尔马拉市(今拉脱维亚)去世,死因是(心脏病和肺栓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