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羌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312981人(2021年)[2],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江口县等。[3]羌族没有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即羌语,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4]
羌族可追溯于上古史前时期的古羌人,周王朝时期,他们成为周朝统治者的同盟,统治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以及河套以南等地区,随着周王朝的衰弱,逐渐向外迁移,进入西藏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地区。[5]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和发展中原地区经济,中央王朝势力进一步深入周边民族地区,羌人逐渐形成多个羌族部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方势力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笼络,羌汉人民逐渐加深双方的直接交流与融合。到了隋唐至宋代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宽厚态度处理民族关系,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6]到了元明时期,随着土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对羌族的行政管辖。明末清初时,随着一部分羌族从四川迁徙到贵州铜仁地区,羌族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基本形成。到了1840年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羌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做出英勇斗争。[5]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相继建立区、乡级民族自治政权,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社会生产总值的翻倍增长;同时,建设农村广播网、广播站,发展电视网络与卫星电视接收站,丰富羌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在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不仅提高了羌族的文化素质,也降低了羌族重大疾病和新生儿的死亡率。[5]
羌族主要崇拜自然、祖先和图腾[7],主要从事农业生产[8]。他们通常以玉米洋芋荞麦、小麦、青稞、大米为主食[9],喜爱佩戴白色和青色头帕[10],擅长建造[diāo]楼和庄房[11],并将栈道、溜索、索桥成作为主要交通设施[12]。到了“祭山会”和羌年日时,他们也会举行节日庆祝活动。[13]羌族通常实行父母包办的婚姻形式[14],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15]羌族拥有神话、歌谣、史诗和叙事长诗等丰富的民间文学[16],擅长使用羌笛月琴竹口弦唢呐小锣铜铃、羊皮鼓、胡琴等民族乐器演奏[17],还会表演跳沙朗、跳盔甲(也叫[kǎi]甲舞)、跳皮鼓等舞蹈。[18]此外,羌族也喜爱抱蛋、[bēn]筋、打窝、叼鸡、举石等体育和游戏项目。[19]

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