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

中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方剂学著作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方剂学著作[1],抄写于西汉初年,成书年代更早,其内容早于《皇帝内经[2]。全书达9911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1]。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3]
该书原缺书名,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根据本书目录之末所记“凡五十二”及内容特点,将其命名为《五十二病方》[3]。《五十二病方》记录了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存医方283个,药名254种;卷首列有目录;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记在各篇之首;除3个病名篇目缺文不详外,其余49种疾病绝大多数为外科疾病[1]。其中,《五十二病方》首次记载了按压止血法;最早记载了药摩或膏摩,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冻疮等。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医学的成就[2]

马王堆病方

它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五十二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