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介村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下辖村
旌介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十三公里,东邻绵山旅游风景区3公里,距华夏名宅王家大院2.5公里,距大运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108国道横贯村西。全村710户、人口2200人。耕地面积4400亩。旌介村文化历史悠久,其村名因旌表春秋五霸重臣介子推而名。介子推庙遗址距我村2公里,村东为商代古墓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区。旌介村是灵石县唯一的平川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水资源丰富。中日合资山西天石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环保煤石发电厂)征用旌介村土地,投资1亿元的宏源国际五星级大酒店位于旌介村。天星煤气、电厂供热管道途径旌介村。

古槐

过去有“全村古槐13株,枝叶茂盛壮村威”的描述,村内只有古槐1株。据申钰先生记载: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常在村内驻扎,少时几百,多则千余。为解决生火做饭问题,不得不拆庙伐树。老百姓的私产一概不动,只有砍伐村内公树,于是古槐先后被伐。现有古槐一株,在村西王世富门前。树高约10米,树径1米多,中空。树冠凋零,枝损叶疏。树龄267年。因此槐年深日久,人们便把这株古槐附近的院落叫成“槐树院”。二00八年晋中市人民政府,将此树列为“保护古树”。

介子推故里

“介子推者,姓王名光”。(《灵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引西汉·刘向列仙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亦称介山之推,又作介山之然)隐于介山,以地名为氏,后简为姓介”。(《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讳之推。子推,其字也”。(张腾芳《增修介庙碑记》)灵石县旌介村人。介子推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子推自幼聪明勤奋,拜在名师伯子常门下习文练武。没几年便博通经典,熟练武艺,成为德才双馨闻名遐迩的贤人。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介子推被封为晋大夫,跟从公子重耳。献公宠幸骊姬,因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进谗言于献公,欲杀公子重耳。重耳携数十人从蒲子(今交口县蒲依村)出逃,“经曹过卫,之楚之秦”。在曹国地界,重耳衣食无着,饥渴难忍,子推割股奉君,一直跟随重耳十九年,周旋艰难,不避其身。公元前636年,重耳复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赏从亡者,子犯之辈,贪冒大功,“唯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为不与子犯之辈同流,子推偕母归隐于故里——今灵石县旌介村。晋文公多次寻找,子推与母、妹复入林深之处藏身。文公亲往,使人四处喊叫,不得其应。又听信谗言,举火焚林,以冀其出。竟不听,与母、妹俱抱木而死。相传,晋文公焚山是在旌介村举火,着火点距村庄只有1里之遥,后人便把这片田地称作“烧荒地”。大火焚烧,三日方熄。介子推母子身栖巨石,臂抱古柳,脚蹬黄栌,口衔芦子草,对周边呼喊缄口不应。后来,人们便把介子栖身的大石头称作“忌板”。柳枯生柏,一大一小,双株并列,恰似子推母子的化身,称为“子母柏”。黄长在“烧荒地”,至今半枯半荣,是大火焚烧所致。芦子草叶片上有牙痕,乃痛极撕咬所致。介子推母子遇难,晋文公痛悔不已,但大错已成。于是在其故里——今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对介子推进行旌表,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并“环绵上为之田”。由此“旌介里”得之村名,意为“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旌介里村”一直延用二千余年,直至清末民初,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才逐渐去掉“里”字,简称为“旌介村”。介子推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选择跟随重耳出亡;在重耳饥饿至绝的关键时刻,“割股奉君”舍身救主;在重耳返国为君之际,悄然离去。不居功,不邀宠。这种直面艰难困苦的胆气,勇于牺牲的精神,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品节,实属千古罕见,人们怀念子推,于是旌介、马和等十八村公议,在介子推遇难的地方立庙祀之。当地人称之推为“介神爷”,其庙叫“介庙”,俗称“神林庙”。所焚森林称“神林”。神林复苏后,较前更加郁葱,“介庙神花”、“介庙松涛”为灵石八景之一。介庙、介墓香火日盛,经历代修[]渐成规模。文人墨客过往凭吊,题句感怀,地方十八村纠首在这里办公。七月十三为介神爷生日,每年这个时候都要举办庙会——公祭介神爷、赶集、唱大戏。民国时期,石廷等创建介灵高校。介庙逐渐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介神爷相当灵验,人们在介庙求神问卦,[ráng]灾祷雨均有所应。“其生也,有辞禄去乱之洁;其死也,有泽民润物之惠”。宋元丰元年(1078年)天大旱,神宗皇帝设坛祭天祈雨,介子推显灵,中原大地普降甘霖宋神宗为之感动,下旨追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南屈原北介子,忠孝楷模,千古并称。介子推生于旌介,隐于旌介,死后旌表亦在旌介,是旌介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