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

电影新浪潮之父
安德烈·巴赞(1918年4月18日~1958年11月11日),出生于法国昂热,是法国二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电影批评家、电影美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的创办人,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巴赞的文章在他去世后出版了四卷本的作品集,涵盖了1958年至1962年,名为《什么是电影?》。他的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

生平介绍

少年时代

安德烈·巴赞是家中的独生子,巴赞一家与他的祖母住在一起。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中部小城。巴赞家附近有一片森林,少年时代的巴赞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到附近的森林里玩,或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读科普杂志。少年巴赞喜欢自然科学,据说他10岁时,房间里已堆满了各种科学杂志。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钟爱和了解,可能是后来巴赞文章中大量运用地质学、化学等术语的原因之一。
1930年代,巴赞跟随父母离开昂热来到巴黎,但他经常会回到昂热,看望祖母和那里的森林。巴赞从小天资聪慧,15岁就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比其高中毕业生都年轻。巴赞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于是他决定报考高等师范学校。当时法国有79所高师,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会考,当父母把小巴赞送到圣·克鲁高师时,被校方以“健康原因”婉拒,其真实原因是巴赞的年纪太小。在接下来的备考时间中,巴赞主要在凡尔赛图书馆里,大量阅读西方艺术史和文学,以及哲学,这时巴赞的志趣已经转移到文学和艺术上。1938年,年仅20岁的巴赞以第7名的成绩一次性考取凡尔赛的圣克鲁高师(EcoleNormaleSupérieuredeSaint- Cloud),开始他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