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

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1]雍城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考古工作了解相对清楚的一处都城大遗址,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雍城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地和郊外宫区组成。[3]遗物出土以陶器为主,建筑遗址周围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砖。[4]
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在雍城建都长达294年,历经19代国君,雍城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5]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已基本搞清了秦都雍城遗址的基本构成和布局。[2]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秦早期国都秦雍城遗址考古重大成果》,阐明:秦国早期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4]
雍城城址南北长3300米、东西宽3200米,雍城的城市规模是从东南部逐渐向北、西北部扩大,经历三个时期。初期为德公至成公执政时期(前677-前660年),范围仅局限在整个城址的东南角即今瓦窑头村一带,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中期为穆公至惠公执政时期(前659-前491年),城址面积扩大到约7平方公里,中心移动到马家庄一带,由内、外两条环壕围成“回”字形结构,区分出内城和外城;后期自悼公执政至孝公都城迁出雍城(前490-前350年),出现了环绕全城的夯筑城墙,全城规模达到近11平方公里。[2]

建设背景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