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

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
晋文公(约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在位时间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1],母为狐姬[3]
重耳初为公子时,谦逊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贤士,因被父亲的宠妃骊姬迫害,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开始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期间游历诸侯国,最终在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得到秦穆公支持回到晋国,杀掉晋怀公即位。[1]重耳在位期间对内,拔[zhuó]贤能,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能臣,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对外,联合秦国齐国伐曹攻卫,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受周襄王赏赐。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在晋文公五年(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同年冬召集各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姬重耳还在攘夷的旗号下对付北方戎狄的扩张,继续作“三行”以抵御狄人的信息。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重耳逝世。[1]
司马迁史记》称其为:古所谓明君。[1]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4]。除了卓越的功绩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5]“志在四方”[5]“贪天之功”[6]等典故。

人物生平

年少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