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戏曲剧种
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4],别名河南梆子,简称豫梆,也有河南高调、河南讴之俗称,在豫山地区被叫做“靠山吼”。[1]豫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在清朝中后期。起初,豫剧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吸收了秦腔、河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并与其他戏曲剧种相互影响、融合。在20世纪初,豫剧逐渐走向全国舞台,并在上世纪40年代后成为中国戏曲舞台的主要剧种之一。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河南省豫东地区,被视为当地的主要戏曲形式。[5]
豫剧的发展受到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熏陶,又广泛吸收、借鉴了昆腔、吹腔、皮簧等各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精华,并兼纳河南当地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具有唱腔细腻、语言朴实、俚俗自然的艺术特色,在表演风格、人物行当、音乐唱腔等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河南乡土气息。[3][1]豫剧音乐不仅唱腔板式众多,调门唱法也有数十种,同时兼纳曲词格式不一、长短不同的多种曲牌,由此形成了丰富的表演流派。舞台经典剧目较多,例如《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红娘》等,演出经久不衰,豫剧名家有常香玉王润枝马金凤等人。[3]
豫剧已成为具备最多演职人员、最广流传地区、最高艺术水平、最大观众群体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1]豫剧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008年6月7日,豫剧(桑派)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2021年5月24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7]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