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地图学的一种传统定量制图方法,通过在地图上绘制方格坐标网来控制地图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离,以达到缩小尺寸的正确比例。这种方法一直使用至清代,在地图投影法和经纬度制图传入之前,是中国科学性最强的制图方法。它在13世纪传到西方,被阿拉伯意大利的地图学者采用,对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渊源

计里画方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可能与井田制、《禹贡》中的同心正方形观念、古代绢画地图中绢的纵横线以及为了便于拼图等有关。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他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贾耽北宋沈括以及元代朱思本等均采用此法绘制地图,其中朱思本的《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计里画方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

计里画方是一种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通过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类似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绘图者根据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这种方法基于中国古代以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将地表面视为平面,不考虑地表曲率,因此在绘制小范围地图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