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党争

北宋中后期发生的大规模的朋党之争
新旧党争开始于公元1069年,是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旧党的代表人物有: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新党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jiàng]等人。[1]
宋朝内外交困,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改革,改革的相关举措遭到王公大臣的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先后被排挤外放,历时一年四月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神宗先后罢退一批包括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在内守旧派的官员;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变法进入了高潮;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罢相,改知江宁府;次年二月,王安石复相,但变法派阵营因为利益导致的分裂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亲自主持变法,但是变法始终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司马光主持朝政工作,司马光将新法一尽废除,对新党进行彻底的清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亲政,大力任用变法派(即熙、丰党人),新党重新得势,旧党被排斥外放;元符三年(1100年)初,哲宗病逝,徽宗即位,曾布担任宰相,主张调和新旧党之争;蔡京担任宰相后,掀起了大规模的党禁,无论旧党还是新党,均有不少人被贬岭、海。[2]
新旧党争前后共五十余年[1],贯穿了整个北宋时代[2],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1],最终加速了北宋的灭亡。[2]

背景

神宗改革,拜王安石为宰相,开以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新政虽切中时弊,但实行上颇有问题,遭到朝中元老大臣极力反对,是为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