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

唐朝宰相、名将
刘仁轨(公元601或602年-685年),字正则,唐朝宰相、名将,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人。[1][2]其也是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十世孙刘通(在后魏建武将军,徙居尉氏)的六世孙。[3]
刘仁轨年少时家境贫穷,[4]但恭谨好学。武德初,刘仁轨受到赏识出任息州参军[1]后任陈仓尉,唐太宗因其刚毅正直,多次升迁至栋阳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刘仁轨谏阻太宗暂缓秋季狩猎受到赏识,升官至给事中。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任青州刺史显庆五年(公元660),高宗征辽,刘仁轨监统水军,因误期被免官,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随军效力。龙朔元年(公元661),百济起兵围攻唐镇守将刘仁愿,刘仁轨受任检校带方州刺史,会合新罗兵前去解围。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九月,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大破百济、倭国联军,四战四捷,受任方州刺史,留镇百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迁右相,封乐城县男。乾封三年(公元668),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湿江道总管。咸亨元年(公元670)八月,又授任陇州刺史,以防备吐蕃。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任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依旧监修国史。仪凤二年(公元677),吐蕃进犯,刘仁轨任沸腾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抵御吐蕃。永隆二年(公元681),兼任太子太傅,依照旧例参与政事。永淳元年(公元682),高宗驾临东都,太子监国,刘仁轨留下辅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加授特进,又任命尚书左仆射,专门负责西京的留守事宜,进封为郡公。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刘仁轨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病去世,年84,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唐中宗即位,加赠太尉唐玄宗时,追谧为“文献”。[2]
刘仁轨仕途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朝,[4]他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等著作,但现已失传。[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