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蠊

原产于澳大利亚的世界性卫生害虫
澳洲大[lián](拉丁文学名:Periplaneta australariae[1],是蟑螂的一种,隶属于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2],是世界性的卫生害虫[3]
澳洲大蠊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成虫体长约24毫米,虫体为红褐色[2],雌、雄虫体型相似,但雌虫体稍宽于雄虫[3],前胸呈梯形,前缘平直,后缘弧形,背板呈淡黄色或淡褐色,中部有2个近圆形大黑斑,两大斑分开较明显,周缘黑色,后缘黑色较宽,前赤为褐色,前缘域为明显的淡黄色,足赤褐色、腹部赤褐色,雄虫肛上板基部宽,向中部渐收缩,后缘星凹陷,两侧圆角近直角,基部两侧生尾须1对,呈胡萝卜状,下生殖板基部宽,向端部呈弧形收缩,后缘呈浅的凹陷,两侧角钝圆,两侧长有细棒尾刺1对。而雌虫肛上板窄小,略星三角形,后缘有一小切口,基部两侧生尾须1对,粗而长,其形同雄虫尾须,下生殖板似船底形[4]
澳洲大蠊原产于澳大利亚,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贵州浙江辽宁河南山东等地[3],对温度要求较严格,喜欢较温暖的环境[4],以夜间活动为主,在22时左右为活动高峰期,主要栖息在近食物和水源的阴暗角落、缝隙、杂物堆等处,其中厨房是主要的活动和栖息场所,能与其他蜚蠊混居为害,一般1年发生1代,当气温在10℃左右时,以卵、若虫、成虫进行越冬[3],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雌虫长出卵英后一天即可产下[2]
澳洲大蠊多存在于居民住宅、轮船、火车厢、饭店、旅馆、医院等处,可危害工厂、车间以及商店等处的成品、半成品及原料,污染食品杂物和各种栽培植物的幼苗[3],携带着大量肠道病毒、黄曲霉菌、脊髓灰质炎病毒、虫卵等[4],可传播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防治手段有着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

中国分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