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目

节肢动物门蜚蠊科动物
蜚蠊目(学名:Blattode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下的一目,[1][2]最初仅包含蟑螂一类物种,后续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白蚁由蟑螂演化而来,故英国生物学家正式废除白蚁等翅目的地位,并将其归入蜚蠊目中,至2023年蜚蠊目下有23科847属约3100种,包含了蟑螂(包含蜚蠊总科中的蜚蠊领科、隐尾蠊领科、地鳖总科及硕蠊总科)和白蚁(蜚蠊总科中白蚁领科)两类物种。[2][5][4][6]蜚蠊目的体型在不同种类间存在较大差异,体长2~100毫米,如螱蠊亚科体长不超过5毫米,而美洲大蠊体长则为38~42毫米。[4][7][8][5]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前翅狭长,革质。后翅宽广,半透明膜质。常有臭腺,散发臭味。[9][10][11]其中白蚁中的绝大多数种类体色较浅,复眼前方的触角为念珠状,少数为丝状。较为原始型的前后翅差别较大。腹部形状极相似,一般为圆筒形或者橄榄型;[12]蟑螂则体色较深,一般为黄褐、红褐或黑褐色,头部隐藏在前胸背板之下、有规律的翅脉、较长的感受器龙骨状的腿、口器和尾须。[13][14]
蟑螂适应性强,活动范围广泛,大多数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虽仅少数种分布在温带地区,[3]大部分种类具有负趋光性,决定了其昼伏夜出的习性,[15][16]见于土中、石头、垃圾堆、枯枝落叶、树皮下或蛀入木材内,各种洞穴,社会昆虫和鸟的巢穴都见踪迹。[3]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孵化和生存率都很高。[17][3]多数种类的白蚁也通常怕光,只在木材及泥土筑成的巢中或蚁道中活动,遇光即刻遁逃,并合力堵塞蚁道上偶然出现的漏洞,只在有翅成虫出巢婚飞时,会表现出暂时的向光性,一旦完成婚配,脱去双翅后,便失去向光习性,迅速钻入土中或木巢之中。[18]
蜚蠊目中的许多种类对人类造成了不良影响,如蟑螂早已上升为仅次于蚊蝇严重干扰人类吃穿住的重要公共卫生害虫[19][20]柏树蠊、蔗蠊则危害到经济作物和农业作物的生长;[3][21]白蚁啃食木结构建筑、农作物和人工林等,给全球造成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22]不过,蜚蠊目也有很多价值,如蟑螂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水消肿等功效;[23][24][25]美洲大蠊可以当作饲料或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地促进禽类或鱼类的生长,同时降低饲养成本;[26]蟑螂和白蚁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存在,对土壤的形成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4][27]
受到人为入侵和干扰、物种入侵、气候变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截止2023年,蜚蠊目中有57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6种极危(CR),26种濒危(EN),25种数据需要更新(NU)。[28]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