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关节炎

以中轴和(或)外周关节受累为主的多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
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曾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或脊柱关节病,是一组以脊柱、外周关节及关节周围结构(包括韧带及肌腱)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伴发各种特征性关节外表现(指趾炎、银屑病、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常见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幼年脊柱关节炎以及未分化脊柱关节炎[2]。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估学会(ASAS)提出了SpA的新分类,将其分为中轴型和外周型两类[4]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国际上SpA发病率为1%左右,以青壮年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1[4]。临床上SpA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定的遗传、病理、临床和放射学特征:①有家族聚集倾向;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③病理特征为附着点类(亦称肌腱端炎);④常累及中轴关节,尤其是[]髂关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具有特征性改变的骶髂关节炎;⑤外周关节炎以下肢关节受累多见,并常为不对称性;⑥可有关节外表现,如眼炎、口腔生殖器溃疡、结节红斑等,少数还可累及主动脉及心脏传导系统;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⑧各种SpA之间临床表现常相互重叠。[3]
SpA尚无根本治疗的方法,减缓疼痛、僵硬感,阻止或减缓病情进展是该病的治疗目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等。常用治疗药物主要有双氯芬酸、塞来昔布、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等[5]。经规范治疗和监测,大多数SpA患者预后良好。发病年龄较小、早期关节受累、未及早规范治疗的患者,易出现严重脊柱和关节畸形等致残性病变,影响正常生活、工作[3]
脊柱关节炎作为一种客观疾病,其考古学证据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在历史上先后有10余种病名描述该类疾病。1941年该类疾病的原型“强直性脊柱炎”仍被美国风湿病学会归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亚型,直到1963年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疾病。1974年Moll和Wright提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概括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2005年,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工作组为了强调该类疾病的炎症性质,建议用“脊柱关节炎”替代“脊柱关节病”。[7]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