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市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北京市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前身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1986年1月,更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9月,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2018年1月,被确定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21年8月,根据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相关通知精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加挂北京市委进师团牌子,归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拥有33个内设机构,包括5个市级研究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院内有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人获得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如3人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成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自建院以来,学院承担了四千余项科研任务,出版了一千余部学术专著,发表了一万余篇论文,并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对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可,如《北京通史》和《中国古今官德研究》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廉政文化出版物奖。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学院共获得一等奖14项、二等奖126项。作为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学院的196项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其中180项得到市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16项成果被政策采纳。[1]

历史沿革

197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成立,下设四个研究室:哲学、经济、历史、文艺理论研究室;三个职能部门: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一个科研辅助部门:图书资料室。此期间,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