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分别是湖北武昌凤凰山麓一座木构牌楼的名句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说法有考证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湖北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感叹“惟楚有材”,撰入《武昌府学重修记》中,百余年后的康熙年间,“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武昌贡院及牌楼被毁于兵祸。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主持重修武昌贡院及牌楼。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重新题写“惟楚有材”四字匾额,重新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1958年,此牌楼因大风而倾覆。
嘉庆年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悬于岳麓书院山门,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此对联因岳麓书院名声大噪。[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