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

松鼠科旱獭属下的一种啮齿动物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旱獭属下的一种啮齿动物,[6]共有三个亚种,分别是旱獭指名亚种(Marmota bobak bobak)、旱獭伏尔加河亚种(Marmota bobak kozlovi)和旱獭哈萨克斯坦亚种(Marmota bobak tschaganensis)。[1]旱獭是一类体型较大草食性野生动物,体长约为49~57.5厘米,平均体重约为7.3千克,雄性体型通常略大于雌性。[3]它们头短,耳小,四肢粗短,[5]毛色随地区、季节和年龄的不同各有差异,春毛色淡,秋季则呈稻草色至深棕色[3]
旱獭主要分布于欧洲北亚[6],包括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北部。[4]在中国,该物种少量分布于内蒙古和新疆地区。[2]旱獭一般栖息于平原、山岳、丘陵等地带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茂密的野草中建筑洞穴。[3]旱獭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通常多个家族在一片领域聚居,每个旱獭家族一般由2~5只成年体以及2~6只幼崽组成。[3]此外,旱獭有冬眠的习性,每年会在冬眠中度过至少6个月。[4]
旱獭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4]它们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且毛皮利用范围很广,[5]并可以作为猴痘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8][9],故产业意义较大。但同时,旱獭也是鼠疫和一些致病动物的重要宿主动物,需要注意防治。[5][10][11]

亚种分化

旱獭共有3种亚种分化[1],具体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