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画

绘画印刷的方法,凸版印刷的一种
木刻版画(Woodcut)是在木板上刻出图案再进行印刷的方法,印刷时先雕刻一块木头,使需要印刷的图案凸出,刷过油墨后,再将纸张覆于其上,然后通过机械压力机或用手按压来制图。[1]木刻版画是凸版印刷的一种。[2]
最早的木刻版画在中国诞生,其代表作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画。早期的木刻版画有复制性木刻版画和创造性木刻版画[3],纸印木刻版画14世纪在欧洲流行起来,日本在17-19世纪出现了浮世绘木刻版画。[2]

简介

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