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

1933年中华书局主办的半月刊
《新中华》半月刊,中华书局从开业之初即注重期刊的社会影响,书局出版发行的杂志皆力主有益时代精神之养成,先后有24种之多,九一八事变后,中华书局又策划出版《新中华》半月刊,呼吁全国上下一致对外、抵御外侮。当时的知名人士如范源廉舒新城张相金兆梓钱歌川黎锦熙陈伯吹田汉、张闻天、潘汉年等受聘来局,对中华书局图书和期刊出版的迅速崛起发挥了重大作用。

杂志简介

《 新中华》半月刊创刊于1933年1月10日,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发刊词中开宗明义强调说:“本志定名为《新中华》,冀其对于‘现代的中国’有所贡献,故敢揭[zhū]‘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之两义,以为主旨。”与《大中华》的主旨已经不同。该刊由周宪文、钱歌川、倪文宙等编辑。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新中华》易地出版,一度改由金兆梓钱歌川、章丹枫、姚绍华等编辑。 《新中华》 - 特点
《新中华》半月刊
《新中华》半月刊的刊名书法极有特色,不是某个名人的手迹,而是极富金石韵味的魏碑体,是从张猛龙碑中集来的。它的作者均为社会名流,在创刊号上,巴金郁达夫丰子恺宗白华熊佛西舒新城、李石岑等都纷纷登场,奉上了他们的精心之作。创刊号16开,厚达250页,正文前除了大做中华书局出版物广告外,还有徐悲鸿刘海粟的同题画作“马”等十幅插图。正文更是精彩纷呈,郁达夫的小说《瓢儿和尚》,巴金的小说《幽灵》,舒新城的散文《故乡》都刊在这里,更多的篇幅是对于当前世界局势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的综合分析与前瞻性的把握。作为时事政治性刊物,文学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就像一席菜肴丰盛的酒筵,文学成了几碟冷盘,而更多的主菜则是对国际风云、时事政治、金融财政、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这类文章都有时效性,过了这个时效,便只有文献史料的意义了。管理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