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公园

1868年建于上海的公园
黄浦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28号,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全园面积2.0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10.92亩,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公园按照英国自然园景风格规划设计,后经多次改建,在风格上更加接近现代园林特色并成为上海首家免费开放的公园。黄浦公园最初英文名称为Public Park,中文译名公共花园、公家花园或公花园,中国人习惯称为外国花园或外摆渡公园、大桥公园、外滩公园,后几经更名,最终于1946年1月20日定名为黄浦公园。黄浦公园在景观上突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及其主题浮雕,采用规则式的轴线布局,辅以自然柔和的块面布置,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历史纪念馆、大型浮雕及纪念塔广场等与公园园林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具有观光、休闲及教育功能的游览观光胜地,也是外滩重要景观之一。[1][2]
黄浦公园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园林。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1996年,黄浦公园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023年,黄浦公园被列入首批“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名单。[4]

历史沿革

园址原是苏州河口的一块浅滩。
清同治二年八月十八日(1863年9月30日),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公共租界)工部局计划改造外滩(今苏州河口至延安东路口)的道路和岸线,工程包括填土以拓宽外滩,整理岸线,在江边辟建了30英尺(9.14米)的人行道和种植行道树。为此,工部局工程师克拉克(J.Clark)于同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和十二月十九日先后提交两份整治外滩和苏州河口岸线的报告。克拉克认为,由于苏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时,苏州河水流和黄浦江水流产生对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涡,但在河口南侧的水流却相对静止,泥沙不断沉淀成滩,这对于安全航行和稳定岸线都不利。为改善这种状况,克拉克建议构筑外滩永久性的堤岸,并在苏州河口南的浅滩上填土,变苏州河 口的喇叭形为直筒形,迫使苏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黄浦江一致,这样,就不会在河口出现漩涡和继续形成新的浅滩。工部局董事会同意克拉克的报告,并且打算利用河口南端的滩地辟建公共花园(公园)。这一方案在同治四年四月初一(1865年4月28日)召开的租界纳税(外国)人年会上获得通过,工部局随即指示工程师着手进行规划设计,建园的投资来自公共娱乐场(俗称跑马厅)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在同治元年以高价出售了面积约190亩(12.67万平方米)的第二跑马场,以低价购得了面积达500多亩(33.33万多平方米)的第三跑马场(跑马厅),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于是同意拨出一万两规银作为建设公共花园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