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潜水器

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潜水装置
载人潜水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HOV)是指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潜水装置。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人员水下活动的作业基地。[1]就像一艘微型潜艇,它能够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到达水下环境,进行科学探查和作业。[2]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研制。[3]
载人潜水器,特别是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它可以完成多种复杂任务,包括通过摄像、照相对海底资源进行勘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4]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载人潜水器有中国的7000m级“蛟龙号”、美国4500m级“Alvin号”、日本6000m级“Shinkai号”和法国6000m级“Nautile号”。[2]

蛟龙号潜水器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