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1935年3月22日[a]),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与国民党军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2][7][3][4]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指导下,中央苏区[c]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遂开始长征[9]蒋介石调集中央军及川、黔等军阀共150多团,近40万兵力,谋图在川黔滇边围歼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2]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领导下,中央红军3万余人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黔北土城方向前进。[10]28日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川军郭勋祺旅等6个团激战竟日,形成对峙。[5]29日,红军撤出战斗,在土城附近西渡(一渡)赤水河。因川军重兵布防于叙永等地,无法北渡长江的中央红军进至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3][5]后趁国民党军以重兵逼近扎西地区时,中央红军快速东进黔北,控制太平渡、二郎滩渡口。于2月18日-20日东渡(二渡)赤水河。而后相继攻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并在遵义附近伏击了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59、93师等部。[11][3][5][10][7]在遵义等地的战斗,中央红军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11][12][13]3月2日,蒋介石调整战略,以重兵进逼桐梓、遵义等地。3月15日,中央红军在鲁班场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未果。趁国民党军队集结于黔西北,中央红军于16日-17日西渡(三渡)赤水河,转入川南。随后,中央红军隐藏主力,以疑兵活动于镇龙山一带,作出北渡长江姿态。待国民党军队加强长江和横江防线的防御时,中央红军于21日-22日再渡(四渡)赤水河,返回黔北。[11][12]3月24日,中央红军再以疑兵活跃于长干山、枫香坝等地,而红军主力则于30日-31日南渡乌江。随后,佯攻贵阳以逼迫蒋介石调集云南的兵力,待云南兵力空虚后于4月9日转进云南。[11][14][15]在云南,中央红军多部伪装成国民党军队,轻取禄劝、武定、元谋等县,抵达金沙河畔。至5月9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金沙江。自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3]
四渡赤水战役影响深远,它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丰富了毛泽东思想[16][17]该战以灵活机动而著称,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并被美国西点军校写进教材。[16][17]学者徐飞说: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被毛泽东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18]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19]

历史背景

军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