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宁

清代领侍卫内大臣
保宁(1734-1808),清代著名将领,图伯特氏,蒙古正白旗出身。[1]他是靖逆将军纳穆札勒之子,乾隆年间由亲军袭得三等公爵。保宁以英勇善战著称,曾两度镇守伊犁,十多年间,使西陲保持稳定,藩部心悦诚服。 [2]乾隆年间,纳穆札勒在回疆战死,被追封为三等公。保宁继承父职,担任干清门侍卫。[3]后来,他参与金川战役,晋升为陕西兴汉镇总兵。金川战役胜利后,保宁被绘制成紫光阁的像。后来,他历任河南南阳镇总兵、直隶马蓝镇总兵、总管内务府大臣、江南提督等职。在四十九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担任成都将军四川总督和四川总督。 嘉庆年间,保宁调任伊犁将军,兼任内大臣。嘉庆五年,他晋升为太子少保,授御前大臣。嘉庆七年,保宁召回京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兵部,兼任三库。[4]嘉庆十一年,因疾病请求休假,获得公爵全俸。嘉庆十三年,保宁去世,谥号文端,祠祀伊犁[5][6]

生平

乾隆中,纳穆札勒殉节回疆,锡封三等公。保宁由亲军袭爵,授乾清门侍卫。从征金川,力战,迭克要隘,将军阿桂荐其才,[zhuó]陕西兴汉镇总兵。金川平,绘像紫光阁,御制赞,褒其胆勇持重,少年如宿将。寻调河南南阳镇、直隶马兰镇,兼总管内务府大臣。擢江南提督。
四十九年,授成都将军。甘肃石峰堡事变,命选屯练番兵赴巩昌、安定助剿,平之。五十一年,授四川总督保宁谨慎有操守,尽心边事。边夷上下孟董、九子等寨生齿日繁,请增设营员,以屯练有劳绩者拔补;改修打箭炉城,扼要筑卡,驻兵捍卫;改黄梁、大定、白鸡、白鹿等八寨熟苗编入民户:并协机宜。次年,调伊犁将军,兼内大臣,筹备仓储。疏言:“伊犁一年支粮十六万六千馀石,不敷二万三千石,历就旧储五十馀万石内填补。现[shèng]三十馀万石,虽尚可敷十馀年之用,地处极边,若不补筹馀粮,偶遇歉收,或有需粮之事,虑难接济。请拨兵丁七百名,增开七屯,自来年耕种,岁可收粮一万九千馀石,永远备贮。”从之。又奏添设惠远城鸟枪步甲四百名。
五十五年,入觐,途次命赴四川暂署总督事。次年,回任,加太子少保,授御前大臣。惠远城创立三十馀年,户口日繁,於城东展筑,扩旧城四分之一。伊犁无通晓俄罗斯语言者,请於京师俄馆选派一人来教习官兵子弟,五年期满,试最优者充笔帖式。俄属乌梁海潜往哈屯河外汗山地方游牧,帝虑其滋事,命保宁察视,疏言:“乌梁海居住甚安[],不必驱逐,饬边卡防范,无庸添兵。”察哈尔兵丁及土尔扈特私窃哈萨克马匹,缉获,置之法。帝嘉保宁无偏袒,得外藩心,予议叙。六十年,召授吏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甫数月,复出为伊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