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小体

性染色质体
巴氏小体,又称性染色质体,1949年Barr和Bertram在雌猫神经元间期核中发现的一个能被碱性染料着色很深的结构。在哺乳动物中也证实了巴氏小体的存在,它是一种能染色很深的小体,染色后在高倍油镜下可以看到,其直径约1微米,位于细胞核周缘部,呈三角形,尖端向下。[1][2]
巴氏小体发现后仅十年,已被广泛应用于性别的检查,是鉴定人类XX核型的依据。利用巴氏小体鉴定动物或人类性别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性别的差异与胚胎中巴氏小体出现的几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一般的,巴氏小体出现几率高的将来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更高,这在指导畜牧业的发展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

简介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体育运动会上的性别鉴定主要采用巴氏小体方法。
巴氏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