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凌

河流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象
流凌即随水流动的冰,[2]是指每年冬春和秋冬过渡时节,河水开始结冰并形成冰块,冰块或兼有少量冰花随水流动的现象。[3]通常发生在世界各国在高寒地区的河流。[4]当流凌厚度变大会形成凌汛。[1]凌汛极易形成冰塞冰坝等冰凌险情,壅水漫滩,轻则淹没滩地村庄,妨碍引水工程、水电站正常运行;重则破坏桥梁、水工建筑物,甚至破坏堤防。[3]

流凌解释

每年的冬春和秋冬过渡时节,在江河解封或封冻之前, 江面都会有一段流冰时期,气象上称之为流凌,流冰开始日期叫流凌日。冬末,随着气温升高,融化时的流凌厚度变大,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从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的水文现象,即为凌汛。[1]

形成原因

入冬以后,温度逐渐降低,当气温低于水温时,水体失热大于吸热,水温开始下降。当水温降至0℃或略低于0℃时,水体达到过冷却状态,水即凝结成冰。流动水体由于水流的紊动混合作用,水体失热几乎在整个水体进行,因此河流不但能在水的表面形成薄冰和岸冰,同时亦能在水内形成水内冰,岸冰破碎脱落或水内冰上浮,形成漂浮于水面随水流动的冰块或冰花。随着冬季气温的持续下降,河面上的冰花、冰块越来越多,强度和面积越来越大,形成了顺流而下的流凌现象。[3]黄河为例,黄河干流特有的“几”字形河道,使它所跨纬度的幅度较大,南北河段气温的差异明显,从而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先后错开,纬度较高的地方,河流冬季结冰早而春季解冻晚,纬度较低的河段,冬季结冰晚而春季解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