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音

个别字的韵母因卷舌而发生的音变现象
儿化音,中国普通话和部分方言中个别字的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的音变现象,其特点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1]
普通话外,儿化音多出现在北方方言中,以北京话、东北话和天津话为代表,川渝部分地区的方言中也有一些儿化现象[1]。京味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词尾的“儿化”发音,不过不是每个词、每句话都要带上儿化音,而是有时要加,有时不加[2]。“儿化音”的使用并没有固定的规律,一般都是遵循口语使用习惯。但一般而言,“儿”字大多加在名词后面[3]

介绍

儿化是否使韵母产生了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即前一个动作是否妨碍了后一个动作的发生),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
北京等地方言中除er韵、ê韵外,其它韵母均可儿化。有些不同的韵母经过儿化之后,发音变得相同了,故归纳起来普通话39个韵母中只有26个儿化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