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郡

梁天监二年设置的区划
1
2
陈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南陵郡治又成为北江州州镇驻在地,南陵郡领南陵、石城、临城,定陵、故冶(石[dài])五县。

基本概况

一,梁天监二年(503)设置,时领南陵、石城二县,郡理县治因沿古南陵戍故址(位于今池州市主城区秋浦街道办事处长岗居委会所属猫骷髅盖)。此地相对于2000年前的安徽贵池市城区而言,则在其西南6公里临秋浦河处,再上溯到赵宋皇朝开新河借秋浦河为长江新航道、凿秋浦口以避江中激流礁矶之险前,则是临江之处。这南陵戍,大概是战国时期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灭越国后始设的。因为楚人灭越后,只是“尽取(春秋时越国吞并的)吴故地至浙江”,对春秋时的越国故地,则没有直接统治,由越王“诸族子争立,或为君,或为王,皆朝服于楚”。池州山区本为越国故土,此时亦有这种“土司国”存在,楚人为防止越人下山劫掠山下农渔民户、袭扰江上行旅,故在他们直接统治而又紧邻越人土司国、户口稀少无法设城邑的边缘地带,设立这样单纯的军事要塞。其名称来源于这个要塞面对南边高山。当时,九华山脉主峰余脉诸峰的专有名称,因越人语言与楚人语言“待译而后通”的隔阂,楚人不得详知,故以山的普通名称“陵”统而称之。秦、汉直到三国孙吴政权初期,一仍其旧。汉代,这个古戍属春谷县,是其西部边陲。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3年)在春谷县内侨置繁昌县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式配置“实(际领)土”,在东部,邻接芜湖县,剩余部分于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诏追封晋元帝司马睿之夫人、简文帝司昱之母郑阿春为简文宣太后,为避其名讳,春谷县改为阳谷县。仍领有今铜陵县全部、南陵县西部、青阳东北部和池州市贵池区(原安徽省贵池市)东部(含池州市主城区)。东晋、刘宋萧齐三朝,南陵戍一带成为频仍发生的内外战争的战略要地,多次出现在萧梁皇朝夺齐[zuò]的谋臣之一沈约所著的《宋书》之中,加上三国孙权称帝后启用诸葛恪任丹阳郡太守,把山越人从丹阳郡的崇山峻岭(主要是今池州山区)中逼诱下来,再将其青壮男丁编入军队,[zhuó]除了这一越文化的“残株”,使这一带发生飞跃性的汉化,汉族人口持续迁入增长,所以,萧衍逼迫齐皇朝“禅位”的第二年,进行“断诸州郡献诸二宫”的重大政治决策,在此设立了这个郡。实际上南陵县是改阳谷县而设,却把县治移入新郡治这一战略要地里。阳谷县又与汉春谷县有沿革关系,因此许多典籍中都称南陵郡县治设于“春谷故地”。而石城县,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断定,汉代设在芜湖县下游江滨地,北接秣陵县,东接丹阳县西晋时,亦因池州山区快速汉化,户口日益繁茂而移入黄湓河之滨、今池州市区(原贵池县)与东至县之交,县治暂失考。经编者考订:汉石城县乃楚人以石头城(今南京有石头城遗址)建县,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移治秣陵,改[]陵为建业,翌年“城石头”,即以石头城为其军队大本营,石城并入建业,《三国志》称之为“建业小城”。而今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古石城县,则是吴黄武二年(223),韩当封石城侯,升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率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为打通丹阳郡与鄱阳郡之间的陆路,以捷畅孙吴新都武昌和旧治建业之间的驿传,讨伐丹阳郡深险山区亦即今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县东至县三县区的秋浦河黄湓河流域水源地的山越,破一路山越人所设壁垒,夺得越人冶炼场,建石埭场。奏凯即病卒,儿子韩综袭侯领兵。是役从越地中开拓的孙吴新领地,成为石城侯采邑。吴黄武六年(227年),韩综叛变投魏,石城侯采邑收为丹阳郡属县,今池州境域内的石城县由此设立。
唐宋往后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点发生集体性的失忆失语,总以为汉石城县就是今池州市市区的领域,加上又不辨“春谷故地”与“春谷故治”之差别,故往往把南陵郡治判定在今繁昌县境内的[zhě]圻故城。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之役”中,北江州南陵郡军民顽强抵抗,隋军“渡江,击南陵城,拔之,擒其守将许翼”。废南陵郡入宣州,所领五县并为宣州南陵县开皇十九年,割南陵西五乡设秋浦县,至五代时,杨吴顺义六年,秋浦改称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