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玻尔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简称:尼尔斯·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生前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外国通讯院士,骑象勋爵。[9][2][5]
1885年10月7日,玻尔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并是当地著名的AB足球俱乐部的主力球员。[2][10]1903年,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师从丹麦物理学家斯蒂安·克里斯蒂安森主修物理学,并分别于1909年、1911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11年10月,玻尔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电子的发现者汤姆孙合作,几个月后玻尔又转赴曼切斯特大学,与原子核的发现者、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长期共事。[2][7][8]回国后,1913年,玻尔担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1]1916年,玻尔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2]1917年,玻尔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1年3月3日,玻尔研究所正式成立,35岁的玻尔担任所长,先后与克拉默、克莱因泡利海森堡、亥威西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一起工作,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2][13][14][15]1922年,玻尔以“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玻尔提出了“互补理论”,以解释量子理论的矛盾之处,在同年进行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互补观点。[8][14][16][17]1940年4月,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侵占丹麦,玻尔一直与法西斯斗争,当被下达逮捕命令后于1943年逃离丹麦前往英美,参加了制造原子弹工作。[2][7][18][19]战争结束玻尔重返祖国,1947年被丹麦政授予"骑象勋爵",1952年担任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主席,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并担任管委会主任。[20]同年,他任丹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1957年获首届原子能和平用途奖。[4][7][8]1962年11月18日,玻尔因心脏病突发在丹麦逝世,享年77岁。[2]
玻尔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量子力学。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世纪的前30年对量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4][10][5]为了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第107号元素命名为Bohrium[2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