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

晚清时期的民间团体组织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是晚清时期的民间团体组织,由山东、直隶一带的大刀会(金钟罩)、义和拳、神拳和梅花举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发展而成。[1][2]
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他认为直鲁交界的义和拳就是咸丰同治年间创立的名为义和团的乡团。次年夏,继任山东巡抚[]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试图将义和拳改造成受官府控制的团练武装。同年九月后,清廷也开始在公文中称其为义和团。后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就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3]义和团成员多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另有妇女组织红灯照[2]义和团的组织称坛,又叫坛场(厂)、拳场(厂),多设在庵、观、寺院或其他公共场所。坛首称大师兄、二师兄。各坛人数不一,信仰各异,活动范围也不确定。义和团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但都以“扶清灭洋”这个口号为统一的行动纲领,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联合清军奋起抗击,先后发动了天津保卫战、围攻东交民巷使馆等战役。同年五月二十五日,义和团得到清廷嘉奖为“义民”。但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于七月二十日下诏,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的合力镇压下失败了。[5]
曾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的戚本禹评价义和团:“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6]

名称来源

1774年王伦起义时便有义和拳组织出现,后又出现了义和门拳棒”以及1860年的名为“义和团”的团练等。义和团原名义和拳,首先兴起于山东、直隶交界一带,最初主要由大刀会、红拳、梅花拳、义和拳、神拳等民间武术团体、结社和信奉白莲教的群众发展而来,他们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号召,聚众设坛,练拳习武,并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反洋教斗争也存在着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和缺乏统一组织领导等特点。英驻清公使窦纳乐认为义和团的含义是:为了维护正义事业(“义”),该结社成员应团结起来(“和”),在必要时使用武力(“拳”)。[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