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淝河

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
东淝河(古名淝(肥)水、东淝水)是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长江、淮河分水岭的北侧。它发源于安徽省肥西县大潜山北麓椿树岗,在后赵台村入淮。全长122公里(也有称152公里),流域面积为4200平方公里。东淝河与瓦埠湖寿县境内的重要水运通道,年均运量为15万吨。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曾蓄洪总量达到38亿立方米。东淝河末段流经八公山南,即古时的淝口,现名河口,是古代的战略要地,秦晋淝水之战就在此地决战。淝水之战留下了“风声鹤[],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典故,使淝水名扬天下。东淝河的河道深度在历史上较深,但由于黄河夺淮的影响,东淝河下段逐渐被淤积。[1]

简介

东淝河,古名淝水,有东、西两源,于董铺汇合。东源出肥西县大潜山,北流经青枫岭,过河总干渠天河渡槽,经石步桥,纳官亭来水,又汇源出焦婆店经长城镇的来水,北流至唐老圩,与源出将军岭自东向西三水汇合,进入寿县境。折西向北与西源在董铺汇合,全长49公里,流经境内14公里,流域面积2ll平方公里。西源出六安县龙穴山,北流过石埠后入肥西县境,经金桥折西北,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至六安县太平集,纳源出枣树店的青龙堰水,曲折北流,经李家圩有源出三十铺的桃园河入,再北流又纳源出肥西县江夏店的大堰水入,进入寿县境,折东北,流至董铺汇合东源。全长56公里,流经境内长42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东西两源汇合后,进入平原区,北流经过石埠嘴、船涨埠,至白洋淀后进入瓦埠湖。自庙台起,两岸有堤。白洋淀以下,河湖不分,枯水期河槽出现。自董铺至瓦埠湖河口,全长96公里。东淝河自西源至瓦埠湖河口,全长152公里,其中境内长138公里,流域面积2563平方公里。
东淝河古称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铺以上为双干河道,东干称天沟河;西干为主源,称东淝河。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占61.6%,平原区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长152公里,平均比降0.30‰。东淝河西干出安徽省六安市龙穴山,北流经下石铺入肥西县境,经金桥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钱家滩以下为东淝河的尾闾,河长15公里,有两股水道,一是老河,底宽52~56米,水深3米,泄水流量53立方米每秒;二是新河(1951年开挖),底宽18米,水深4米,泄水流量78立方米每秒。瓦埠湖淮河中游蓄洪区之一,1954年决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达到25.9米(计划最高为22.0米),总蓄洪量38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856平方公里。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