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芳

清朝时期官员
黄体芳(1832年-1899年),字漱兰,号[chún]隐,别署瘦楠、东瓯憨山老人,人称“瑞安先生”。他出生于瑞安县城(今罗阳镇),咸丰元年(1851年)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他与兄黄体立、子黄绍箕、侄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人都成为进士,他本人被选为庶吉士并授予编修职务。黄体芳的官职逐渐升至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和左都御史,并在晚年担任金陵文正书院的主讲教师。他晚年加入了强学会,主张变法图存,并创办了江阴南菁书院。黄体芳是维新派人物,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频繁上书言论时政得失。他因弹劾李鸿章而得罪上级,被降职为通政使。黄体芳著有《漱兰诗[]》一书。他与宝廷张之洞张佩纶一起被称为“清流四谏”或“翰林四谏”,以敢言著称。

人物经历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自署东瓯憨山老人,瑞安人。清同治二年(1863)中二甲进士,初授翰林。四年散馆授编修,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zhuó]侍讲,八年视学福建,十二年为山东学政,十三年转翰林院侍读,九月转右春坊右庶子。光绪二年(1876),学政任满还朝。三年六月,上《裁定外省陋规疏》。九月,张佩纶奏请广开言路以拯时艰,诏饬朝臣各[shū]己见。四年,应诏疏陈时政得失,劾户部尚书董恂及前山西巡抚鲍源深。五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迁詹事府少詹事,折参工部尚书贺寿慈,劾使俄大臣专擅误国,言人所不敢言,和张佩纶张之洞宝廷合称“翰林四谏”。
光绪六年,提督江苏学政。七年,转詹事,续擢内阁学士。八年,筹建江阴经古书院,擢兵部左侍郎。九年,经古书院落成,改名南菁书院,设经学、古学两门。十年,建议朝廷索还琉球,并进经划越南之谋。十一年调京,升兵部左侍郎,奏劾李鸿章练兵20余年,无尺寸功。[]旨,左迁二阶,次年补通政使。十四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六月,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七年四月,行年60,告病辞官。二十一年,两江总督张之洞《荐举人才折》提及“前通政黄体芳,直谅朴诚,笃于忠爱,好善恶恶,一秉至公,出于天性,其品概风操,中外皆知”。《马关条约》签订后,爱国人士开强学会于京师,张之洞等组织上海强学会,体芳及子绍箕、侄绍第均曾参加。同年先后主讲开封信陵书院和江宁文正书院。十一月,归居瑞安。二十三年,德军入踞胶州湾,作《二本叹》,以刺北洋大臣李鸿章山东巡抚李秉衡。次年列强瓜分之议日亟,忧伤交集,赋诗志感,有“榻畔他人鼾我室,域中今日算谁家”句。二十五年五月初九日卒于里第。[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