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费德勒

德国美学家、艺术理论家
康拉德·费德勒(Conrad Fiedler)是19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对现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之为“艺术学之父”。他对艺术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质疑美学对艺术的统领,反思了感性艺术创造与抽象美学概念的差异,并关注艺术本体。他认为艺术理解力不应该仅仅基于审美判断和趣味,而应该建立在艺术本体上,专注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费德勒提出了艺术的“纯可视性”概念,强调艺术形式与视觉观看的综合,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完善的视觉整体。[1]
费德勒批判了美学将艺术纳入其体系中的做法,认为美学的研究方法无法对艺术的本质进行有效理解。他主张艺术研究应该独立于美学,建立不同于美学判断的艺术判断准则,认为艺术是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艺术研究者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视觉艺术研究领域,他的理念成为现代艺术研究范式的基础。[1]
费德勒为艺术研究的独立带来了合法性依据。他强调艺术形式与视觉是合一的,并在最基本的层面相互联结,即眼睛与双手的融合。费德勒认为艺术的形式本身不是历时性发展与演变的,而是即时生成的,与观看艺术作品的眼睛形成共时性场境。费德勒认为视觉理性是可以培养的,但更多情况下,它是与生俱来的,是艺术家独有的一种感受力。他对艺术形式范畴的拓展,以及对直观感受与视觉感知力的讨论,成为艺术研究从纯粹艺术家审美趣味和艺术作品的美学评判向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光学、色彩学的视觉艺术研究转向的过渡。[1]

人物成就

19世纪后期,康拉德·费德勒已注意到绘画、雕塑语言的纯可视性(pure visibility)意义,强调视觉语言的独立地位。费德勒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经验方式:感觉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前者主要基于视觉经验,后者是通过对感觉到的资料进行抽象的、概念的整理过程而获得的。他认为,真正艺术品的创作,独立于概念的活动,它基于一种感觉经验,特别是视觉经验的独立自由的发展。而19世纪实证主义科学取向的偏见歪曲了这种关系,其实质是错误地把对世界的感觉认知视为低于概念的或抽象的认知。他批评黑格尔基于基督教的、一元论的思想,即把艺术放在其人类精神演进模式中低级阶段的做法,即认为艺术(雕塑、绘画等)是人类精神演进的早期形式,而哲学是其成熟形式,处在高级阶段,因此,艺术的视觉思维低于哲学的概念思维,处于初级阶段。费德勒开创性地发现并指出,建立在视觉经验上的认知方式,与建立在概念上的认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并非属于后者的低级阶段,而是有其独立意义的,它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视觉思维,或谓形象思维(imagination),与概念思维分属不同体系,有自己的逻辑。但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错误,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低级阶段,因而对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造成了伤害。在学校教育中,随着学子年龄的增长,视觉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育、发展,相反渐渐被抑制、被损害、被扼杀。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实行一套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所谓学院主义训练方法,于是绘画成为一种图解手段,讲述来自历史、宗教、神话的故事,成为一种在平面上模仿三维逼真效果的定式,从而妨碍了视觉思维的独立发展,也妨碍了建基于视觉思维的造型艺术的自由发展。费德勒坚信视觉思维与概念思维分属不同体系,具有同等价值,没有高下之分,从而挑战当时的美术教育,并影响到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批评。费德勒的思想预示了视觉思维(形象思维)巨大的发展潜力,预示了19、20世纪之交开始的艺术转型,即转向对艺术家的主观性和对人的精神深处的高度重视,见证了当时的象征主义运动,并预示了后来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