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

皇帝的朝服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1]又称龙衮、黄袍,因袍的主要颜色为黄色,上面绣龙纹而得名,是皇帝专用的袍,后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2]
龙袍最早可见于舜帝时期,那时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将龙纹绣于袍上的记载。[1]宋、元时期,封建帝王服装上的龙纹渐多。元代有云肩式龙袍、胸背式龙袍和团[]式龙袍。明代开始,皇帝袍服装饰龙纹形成制度。清代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東吉服带及挂朝珠。[3]
龙袍的特点是盘领、右[rèn]、黄色。龙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1条。这样正背各显5条龙,意味“九五至尊”。[2]除了龙纹,龙袍还有五彩祥云、蝙蝠、十二章纹等吉祥纹样。龙袍的下摆是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寓意“绵延不断”"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3]

词语解释

lóngpáo英文:[dragonrobe]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4]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黄色,朱色和紫色。公元581年隋文帝首次用蚕丝中最好的辑里湖丝(简称辑丝)作为龙袍的经纬线。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jiàn]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