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民国时国民党创建的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6月16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创办,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为其提供了协助。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中国大陆共办23期,本校毕业学生52438人,设有12个分校和部分训练班,全部毕业学生共计约23万人。[1][8][9][2][10]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1][12]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3],并择定以广州近郊黄埔长洲岛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11][13][2]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出席并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典礼上演讲,表示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至1926年8月黄埔军校共招收五期学生。此时期的黄埔军校由国共两党合作办理,不同党派的思想观念在校内共存。[14][8]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下令在南京筹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11月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5]南京中央陆军官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共招训学生7期。[16]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位于南京的黄埔军校于同年8月西迁内陆地区,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成都分校重建黄埔本校,并将原先的成都分校并入西迁的南京本校中,两者合二为一即黄埔成都本校。[17]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本校同学会通电拥护人民政府,成都本校共招训第13期至第23期学生。[17]1950年,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国台湾地区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复校”,自称黄埔军校的延续,并由国民党中将罗友伦担任校长。[16]
黄埔军校校本部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后增设潮州分校、南宁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洛阳分校,抗战时期在洛阳、武汉、瑞金、贵山、南宁、天水、迪化等地设置分校教学。[1][16]校内设置政治部、入伍生部、教授部、训练部、经理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高级班等十一个机构,[18]招收18-24岁的中学毕业生作为学员,[19]以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对其进行政治、军事、基础术科等教育。[20][21]
黄埔军校是一所以革命为目标由党政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22][23]为促进国共合作和两党之间的思想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24][25]接受过新型军事教育的黄埔军人是北伐战争的支柱力量,[26]也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重要的军事力量,黄埔出身的军官参与指挥了大量战役。[23]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