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
雕漆是漆工艺的重要品种,指在漆层上进行雕刻,包括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传世实物以剔红和剔彩为最多。由于古代雕漆大多采用朱漆,所以也有用雕漆专指剔红或者用剔红泛指雕漆的。[1]
雕漆就是在胎骨上[xiū]涂多层同一颜色或按规律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待漆层半干时描上画稿,再刻出所需纹样。剔红和剔黄、剔绿等只有色彩不同,刀工刻法、花纹题材并无二致。装饰题材也十分广泛,遍及山水、花鸟、走兽、建筑、人物等。《髹饰录》是中国现存唯一一部漆工专著,根据工艺技法将漆器分为14类,104个品种。[1]
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雕漆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宋元兴盛,至明清达到巅峰。雕漆以做工繁复,工艺精湛著称,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2]作为一项传统工艺,雕漆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被保护的范畴。[3]

简介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   雕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