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一世创立的军事帝国
奥斯曼帝国(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1923年),是由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3]
奥斯曼人原属中亚阿姆河流域的西突厥乌古斯人(Oghuz)的后裔,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1世纪中叶,其游牧部落西迁到里海南岸和安纳托利亚半岛北部地区苏叶特(Söğüt)。[4]13世纪末。奥斯曼(Ottoman,或Osmanli,1262年—1324年)继承成为部落首领,该部落遂自称为奥斯曼突厥人。在征战过程中,奥斯曼军队不断壮大。1329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率军在贝勒卡侬战役中打败了拜占庭帝国的正规军。自此,“奥斯曼”从流民集团发展为西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侯国,具备了完整的国家形态。[5]1362年,穆拉德一世继位后,率军占领亚得里亚堡,并以此为都城,向巴尔干进军扩张。巴耶济德一世时期,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包括拜占庭、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越来越多的诸侯臣服。[6]1453年5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此建设新都,称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历任君主苏丹以征服为基本国策,在军事扩张中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7]至16世纪苏莱曼一世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17世纪更达最高峰时,帝国版图东起波斯湾头,西到匈牙利,北达高加索,南部至整个北非地中海海域,从埃及直到阿尔及利亚,控制了红海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版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信仰多元的伊斯兰大帝国。[1][8]
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势头逐渐减弱。苏莱曼一世去世以后,国内外各种矛盾逐渐加剧。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的内讧争权,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持续数百年的与邻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9]17世纪中叶,为了重振国威,奥斯曼苏丹任用柯普吕律家族着手改革,中兴帝国。艾哈迈德三世马哈茂德一世穆斯塔法三世开始向英法学习,在军事和文化领域实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10]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颓败趋势不改,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瓜分争夺的目标。自塞利姆三世开始,帝国全面向欧洲学习,对军事、经济和政治体制实行全面改革,但宗教和民族仇视等各种社会矛盾积弊已久,进入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进入快速衰落的时期,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11]伴随着巴尔干各民族的起义及民族主义运动风潮的兴起,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帝国青年军官和知识分子开始发起救亡图存、推翻封建制度的运动。在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后,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苏丹体制的决议,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多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8月9日,土耳其人民共和党宣布成立。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成立,凯末尔为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定都安卡拉。奥斯曼王室成员被驱逐出土耳其共和国国境。奥斯曼封建帝国最终归于灭亡。[11][12][13]
奥斯曼的各项社会制度由奥尔汗一世草创,如设立国务会议、如维齐尔制、伊克塔税收制和个人税收制等。奥斯曼帝国宗教和法律密不可分,其法律渊源土库曼部落的习惯法——亚撒,以伊斯兰逊尼派为国教。巴耶济德一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至穆罕默德二世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曼的各项社会制度。在塞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时代,最终完成了奥斯曼帝国各项法典的制定工作。在宗教方面,实行米勒特制度,设立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宗教权力机构;[14][15]帝国经济基础是以蒂玛尔制为主封建土地制度,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天课、人丁税和战争掠夺,其经济主要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6][17]在军事方面,其构成为穆斯林突厥人和基督徒混合的军队,并行德米舍梅制、杰尔宾特制以召募培养军事力量,建立了强大的海军;[18][2][19]在文化方面,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东方伊斯兰教文化成果,结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创造了奥斯曼文化,在诗歌、史学、建筑及其它艺术领域颇有发展;[20][21][22]帝国的社会文化呈多样化,各项社会制度受突厥王朝遗留传统、伊斯兰逊尼派传统、拜占庭传统影响,既有伊斯兰的特征,又吸收了东正教徒的统治经验,独具特色。[23][15][24][25]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伴随着向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大传播。在15至1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在帝国后期,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