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理论

群体理论
群体理论(group theory)是指社会科学中探索和解释群体过程或群体动态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美国社会学霍曼斯将其分为心理学的和社会学两类。前者一般强调实验和调查方法,注重对实验室或自然情境中的群体进行可能的控制与实验,对被试进行定量分析和标准化问卷分析,作出与自变量有关的假设,并进行统计检验。一般命题是关于个体行为的,试图用组成群体的个体特征解释群体的行为和特征。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及其追随者关于社会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形成群体动力学。

基本含义

群体理论(colonial theory)指的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群体问题的一般理论观点。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特征(阶级、民族属性、共同活动的情况,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组织特点等等)而从社会整体中区分出来的人群共同体。

研究概况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问题已有长久历史。从它开始的早期,就已着手探讨这一问题。也陆续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群体理论观点。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在其著作《群众》(1896)中考察群体行为问题,他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没有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 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个性消失概念,就是勒邦这一思想的延续。在W.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中,认为人类具有“结群本能”──一种寻找伙伴并与他人结群的先天倾向。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群体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是F.H.奥尔波特提出的事象结构论。他认为,人类的群体都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相互发生关系而形成的。时过事移,群体则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组其结构。另一种较有影响的群体理论观点是K.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他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搬用于群体行为上,认为群体所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征并不等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群体动力学主张,应当把群体看成一种动力整体,不可能通过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一个群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