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

土红色、褐红色、砖红色或红色的陶器
根据陶器的不同颜色,将陶器分为土红色、褐红色、砖红色或红色的陶器,称为红陶。[1]
1921年,我国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红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1][2][3]红陶又分为泥质红陶、细泥红陶、夹砂红陶等,泥质红陶指陶土在制胎前略经淘洗,但基本保持陶土的原状;细泥红陶的陶土则经过精淘,陶质细腻,颗粒均匀,质地比较坚硬细密;夹砂红陶则有意加入粗砂或其他的[chàn]和料,质地较粗糙。红陶呈红色系采用氧化焰烧成,即使燃料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使陶胎中的铁元素大部分都还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陶器表面呈红色。[1]

瓷器简介

颜色呈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的陶器。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中最为普遍。10000多年前的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红陶占很大比例。精美的彩陶、彩绘陶,陶胎本色均是红色。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红陶的使用虽然逐渐减少,但一直没有中断。在陶器烧制到一定程度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在氧化气氛焙烧下,陶土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比值低,烧成的陶器即呈现红色。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者,称为泥质红陶,主要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陶土中掺有细砂者,能耐火,主要作炊具用,称为夹砂红陶。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红陶是l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先发现的,因此称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里有红陶、灰陶、彩陶和黑陶等。以后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许多文化遗址里都发现了红陶。
红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