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唐朝武周时期政治人物
狄仁杰(630年-700年[a]),字怀英,号德英,并州太原人[b]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1]
狄仁杰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幼年参加科举并中明经科。之后狄仁杰历任汴州判官、并州法曹、大理寺丞、宁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拜相。长寿元年(692年)正月,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的污蔑谋反,洗脱冤屈后被贬职为彭泽县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之乱发生,狄仁杰重新受到提拔起用,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兼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在他的极力进谏下,武则天圣历元年(698)重新将庐陵王李显设立为太子,从而使唐朝的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同年九月,狄仁杰生病去世,被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2][3][4][5]
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于世,并敢于直言进谏。其担任官职期间关心、体恤当地百姓,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为其修建生祠。狄仁杰担任宰相期间为朝廷发掘了十多位人才,包括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唐朝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朝廷的治理带来了更加清明的风气。在狄仁杰的极力进谏下,庐陵王李显武则天重新设立为太子,为重建李唐王朝、唐室中兴做出了贡献。[2][3][4][5][6]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