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

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岛(英文名:Hainan Island[1])别名儋耳、珠崖、儋崖等[2],是中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屿[3]。海南岛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7][8],经纬度范围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3]
海南岛是中国大陆南部较大的大陆岛屿,岛屿是从大陆裂解而“漂移”出去的,它在外形上保留了可以和大陆拼合的特征[9][10]。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11]。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冬春干旱,夏秋多雨[6]。海南岛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有“南药王国”之誉[12]。海南岛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有259个科,1300多属,4200种,乔木8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有502种,其中兽类76种、爬行类45种、两栖类37种、鸟类344种。
海南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岛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1950年,海南岛成功解放。1988年4月13日,中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13天后,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3][13][14]。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融合也带来了许多优秀的特色文化,如巫文化、文面文化、铜鼓文化等等。海南省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影响海南的台风多年年平均约7个,最多的年份达14个,台风影响高峰月最多时达5个[15][16][17][18][19][20]

命名

在17世纪和18世纪,探险家们将海南岛称为“Aynam”,这仍然是其名称在当地海南方言中的发音[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