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

音乐教育家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1947年9月5日),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中国音乐教育家[1][2]
沈心工幼年在家塾受教,祖辈靠帆船航运发迹,后经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入侵,帆船航运无法与洋人的轮船竞争,沈家家道日趋衰落。1878年,沈心工8岁,他们全家客居长沙,12岁时,他移居青浦外婆家。1890年,沈心工考中了秀才。但由于这年大哥不幸病故,于是他接替大哥当了上海一个官宦人家办的私塾的教书先生,从此走上社会,自食其力。1891年,沈心工到江宁参加乡试落第。1895年,他执教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7年,他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0年,沈心工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了南洋公学附属小学。1901年他毕业后即应聘任该附小教师。1902年4月,沈心工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后,组织留学生成立了“音乐讲习会”,并创作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2月,沈庆鸿回到国内,执教于南洋公学附小。从1911年起,他出任该校主事(即校长)长达24年之久。1922年又兼任南洋公学大学部训育主任。他在学校里设置的“唱歌”课,是中国小学设“唱歌”课的开端。1927年,国民党接管了交通大学和附属小学,沈庆鸿被迫离开了这所学校。他投入到创作歌曲中,他曾参与了中华民国国歌和交通大学校歌的编写。1947年9月5日,沈庆鸿病逝于上海寓所。[3]
沈心工的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其中《黄河》为其代表作。[1]他是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是最早使用白话文的词作者之一,有力推动了近代以来的学堂乐歌运动,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2][4]

人物生平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1890年中秀才,1895年应聘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执教中文。两年后,受“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毅然放弃了有优厚待遇的教席,考入南洋公学第一届师范班。戊戌变法失败后,一批志士仁人纷纷东渡日本寻找救国图强的办法。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弘文学院。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贫积弱、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chì]为一剂救世良方。于是沈心工组织中国留学生成立了“音乐讲习会”,专门聘请日本音乐家为师,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这是中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中国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