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卢瑟福

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物理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2][4]他同时也被称为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原子物理之父。[9]
1871年8月30日,卢瑟福出生于新西兰斯宾格罗夫。1887年,其就读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坎特伯雷学院(现在是坎特伯雷大学)。他在189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又攻读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在1893年,他以两项一级荣誉完成学业。1年后卢瑟福又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并开始研究电磁辐射对铁的磁化。1895年,卢瑟福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奖学金,成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第一个做研究的学生。1896年到1906年,卢瑟福在研究物质的放射性方面取得成果,并发表一系列论著。1898年,被任命为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第二任麦克唐纳尔德实验物理教授。1903年,卢瑟福被选为皇家学会的院士。1907年,卢瑟福担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次年,卢瑟福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对放射性的研究。1909年到1934年,卢瑟福致力于原子核方面的研究。1919年,卢瑟福接替老师J.J.汤姆逊担任剑桥大学教授,并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25年,卢瑟福任伦敦皇家学会主席。1937年,卢瑟福在一次外科手术后于10月19日在英国剑桥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墓地。[4][1]
卢瑟福通过研究研究X射线光束穿越气体物质时的物理效应识别出两种全然不同的射线,它们分别是α射线和β射线。[6]1902年,其与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一起在《哲学杂志》上发表《放射性的原因和性质》一文;1904年,卢瑟福出版《放射性》一书,很快成为经典著作,次年又出版了第二版,第三年又出版《放射性转变》一书。在核物理学领域,卢瑟福发现α粒子是带两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8]后来还探测到原子核中的质子[6]。最后于1934年,第一次完成原子核聚变反应。[1][4]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