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古猿

灵长目中化石猿类的一属
森林古猿( Dryopithecus )灵长目中化石猿类的一属,曾被认为是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1]
森林古猿化石于1856年发现于法国的中新统,为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碎块,因岩层中同时发现[]树叶化石而得名,故又译为槲猿。此后在欧、亚、非洲的中新统至上新统中发现不少类似化石,森林古猿的牙齿及四肢的特征介于猿类与人类之间。犬齿小于猿类而大于人类,下前臼齿与下犬齿间具小的齿隙。第一前臼齿扇形,臼齿前后径较大,臼齿从前向后逐渐增大,下臼齿具五个齿尖等均与人类不同;但下门齿较小较薄,向前倾斜度小,下颌联合处无猿板,臼齿咬合面皱纹远不如现生猿类发达等与猿类不同。森林古猿的四肢,既没有适应臂行的特征也没有适应于直立行走的特征,介于现代猿类及人类之间。[1]
过去根据已发现的零星牙齿及下颌骨碎块等化石,建立了数十个属和近百个种,现趋向于归属森林古猿属的森林古猿、西瓦古猿(Sivapithecus)、原康修尔猿(Proconsul)三亚属,有些又被归入拉玛古猿中国曾发现开远森林古猿(D. kaiyuanensis),但其中有些应属拉玛古猿。[1]

简介

森林古猿生存年代为2300万至1000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56年在法国发现,后来在亚非欧地区陆续都有发现。[2]森林古猿是林栖动物一般认为,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