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

中国诗人、书法家、画家
林散之(1898-1989年),现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半残老人、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1]林散之一生跨越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诗书画领域颇有建树,有“当代草圣”之称,系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2][4]林散之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5]其代表作《中日友谊诗》被誉为“第一草书”。[4]林散之曾任新中国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6]

人物生平

林散之(1898-1989年),现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半残老人、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工诗、书、画,尤批草书,驰名中外,少时因左耳聋,人以为痴,自号“气痴”。[1]
1898年,林散之出生于清末江浦县的一个宗族家庭,祖上曾以捕鱼为业。年幼时家庭环境良好,六岁入村塾,取名以霖,跟随当地村塾先生学习诗文书法,能涂鸦写生,因患中耳炎致一耳失聪,遗疾终身。十四岁时,父亲病故,林散之因家道骤落辍学,曾寄居于外婆家读书。十五岁为生计赴南京从书画店张青甫学画工笔人物。十六岁在家中自习诗文书画兼习武,经亲戚介绍,从当时乌江名门范培开、范柳堂学习书法、诗文。十八岁时,到其姐夫范期仁家教书两年,自此常请教清末进士张栗庵。尽管家道中落,但当时的宗族文化和乡绅文化仍为家境贫困的林散之提供了求学条件。青年时代的林散之建“江上草堂”,一边授课,一边精进修习诗文书画。成家立业之后,在当地声名日显,索要字画的人也越来越多。自此结交文人志士、良师益友,在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的时光中向艺术更高峰迈进。三十二岁时,林散之经张栗庵举荐至当时书画名家黄宾虹门下,并亲往上海学习用笔用墨之法,受黄宾虹影响,其书画风貌产生巨大变化,师生二人均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2]
1934年,林散之为“师造化”孤身游历,乱世之中遇强盗、黑店、瘴毒,还误入军事禁区被捕,几次命悬一线,但也得遇好心的村妇、高僧、道人,最终化险为夷。据林散之自传中记载,此次游历“历时八个月,经苏、皖、鲁、晋、豫、陕、川、湘、鄂、赣十省,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得画八百余幅、诗一百六十四首,游记五万余言。”林散之不独师法古人,也重视师法自然,揽天下名胜,搜尽奇峰,为其后来的书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