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

欧洲三大蛮族之一
斯拉夫人(Slavs﹣славянин)是欧洲最大的一个民族集团,[6][7]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操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诸语言,[4][b]起源至晚可上溯至公元前一千年或稍早时期,[17][18][a]现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少数居住在西伯利亚远东太平洋地区,中国新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总人口约有3.6亿(2016年),大多信奉东正教,部分信奉天主教,少数信奉新教和伊斯兰教[6][4][3][8][10]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现今国际学术界尚且缺乏共识和直接证据[15]但多认同学者尼德尔利(捷克)等所提“波罗的海第聂伯河﹣外喀尔巴阡山﹣维斯瓦河普里皮亚特河说”,[16]推定古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c]、巴尔特人[d]一样是绳纹式文化[e]农牧部落的后裔,原住地大约在维斯瓦河中上游及其以东地区,即现今的波兰东部和乌克兰北部、白俄罗斯南部一带,[18][22]古斯拉夫人也正是在这里从大的印欧语系中分离出来,渐次形成了独立的古斯拉夫人种集团。[6][23][24]有文献记载的斯拉夫人,最早出现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学者老普利尼的《自然史》一书中,[2]其时称“维涅德人”(一译“维内狄人”[f]“维勒底人”);[3]后经长达数个世纪的民族迁徙与分化融合,约在公元九世纪明确出现了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三大集团。[6][18][24][26][27]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生活在潘诺尼亚和原捷克斯洛伐克一带的西部斯拉夫人率先走向联合,创立起第一个西斯拉夫国家,称萨莫公国(萨莫国家[g]);继之出现的第一个南斯拉夫国家,系由生活在米齐亚地区(今属保加利亚)的南部斯拉夫人联合一支保加尔人(古突厥人后裔)创立,称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23][30][31]稍晚一些时候,广布在东欧平原第聂伯河流域、伏尔加河上游和远及顿河大片地区的东部斯拉夫人也逐步走向联合,[5]最终创立起第一个早期东斯拉夫国家,称基辅罗斯[24][32][33]直至公元第一千纪前后,多数斯拉夫人届已完成早期国家组织的创立,并直接跨过奴隶制社会而转入相对独立的国家文明发展阶段。[18][23][34][35][36]
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因受拜占庭帝国衰落、基督教东西大分裂、十字军东征、德意志人殖民化扩张等因素复合冲击,西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出现进一步分化融合,继而形成了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斯拉夫民族,即属西斯拉夫人的波兰人、捷克人、卢日支人[h]斯洛伐克人;属南斯拉夫人的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38]黑山[i]克罗地亚人和保加利亚人。[6][40][41]公元十四世纪以后,生活在古罗斯地区的东斯拉夫人在多重历史因素影响下,[33][42]也逐步摆脱金帐汗国统治形成了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东斯拉夫民族,即俄罗斯人乌克兰[j]白俄罗斯人。[6][7][32][45][46]而后又经种种内部变乱冲突和与日耳曼人蒙古人、拜占庭人、土耳其人等的长期斗争,斯拉夫诸民族最终皆自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总体维护了自身的民族和语言属性,形成了现今完全独立的十二个斯拉夫国家(政治实体);[47]但因地缘政治、宗教文化、民族结构等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48][49]至今斯拉夫世界内部依然冲突不断、关系多不稳定,[50]文化和政治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日显脆弱。[10][51][52][53][48][54]
作为欧洲最大的民族集团,[6]斯拉夫文化同样源远流长;[10]早在青铜时代的特希涅茨文化时期,[k]斯拉夫人即已掌握铸铜、冶陶与绘画等技艺,[56]有了火葬与土葬两种不同的丧葬文化;[55][57]传至稍晚出现的卢日支文化和黑林文化时期,他们又从凯尔特人那里掌握了冶铁技术,[16]继而很快便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25]跨入到了颇为发达的铁器时代[58][59]公元六世纪以后,斯拉夫文化开始与多神教发生联系,[l]斯拉夫神话”即于此间诞生,直至公元九世纪前后逐步转向基督文化;[61][62][4]斯拉夫人从多神教向基督教转轨时期,又恰逢欧洲正值第一次基督教大分裂前后,[63][64]继而斯拉夫诸国在拜占庭文化和拉丁文化的不同影响下,由此产生了政教与文化的分野;[61][65][66]约在公元十二世纪后的发展进程中,西斯拉夫人和一些南斯拉夫人的文化、政治生活被带入了欧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欧国家诸如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等的复杂影响,而东斯拉夫人和其他一些南斯拉夫人则在诸多历史因素作用下,走上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道路;[8]斯拉夫人大多都吸收了来自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元素,也继承了诸多古代兄弟民族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6][4]嗣后又经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一系列流变,最终构成了现今包括东斯拉夫文化、西斯拉夫文化和南斯拉夫文化在内的斯拉夫诸民族文化体系。[67][55]

族群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