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斯电码

是一种利用信号通断发送信息的编码
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别名摩斯密码,是一种远距离通信的编码形式,[8]用于将文本编码为两种不同持续时间的字符信号,即“点”和“划”,并利用电键通断进行发送。[9]1837年,美国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的助手阿尔弗雷德·韦尔(Alfred Vail)发明了摩尔斯电码,后以摩尔斯的名字命名,韦尔进行扩展,形成了最初的“美式摩尔斯电码”。[1][2]
摩尔斯电码由点字符(·)和划字符(—)及字符间的间隔组成,通过电报机的电键控制开关通断发送不同长度的文本消息。点持续时间是摩尔斯电码传输中时间测量的基本单位,划的持续时间是点持续时间的三倍。字符中的每个点或划后的信号缺失期,称为间隔,等于一个点持续时间。字母间的间隔等于三个点持续时间,单词间的间隔等于七个点持续时间。[2]
1848年,德国工程师弗里德里希·克莱门斯·格克(Friedrich Clemens Gerke)对摩尔斯电码进行简化,186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修改后的摩尔斯电码统一命名“国际摩尔斯电码”,为全世界通用。[10]摩尔斯电码最初的通信系统需要通过线路传输,[11]19世纪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了无线电电报设备,[12]使它可以通过电离层反射机理以无线电波形式发送。[8][13]1997年摩尔斯电码正式退出世界军用历史舞台,1999年它又从国际海事通讯系统中退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国际摩尔斯电码主要用于业余电台。[14]摩尔斯密码有着编码简单、设备便携、传输距离远的特点[7],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摩尔斯电码已逐渐退出,仅为无线电爱好者所用,但因其特殊的不可替代性,在航空[15]、航海[16]、军事[16][17]等领域,仍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摩尔斯电码正在朝着自动接收和深度学习方向发展。[7]

发展历程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