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礼

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
揖礼是指古代人们在见面、告别、拜访等场合中所进行的一种礼仪动作,表示敬意和尊重;现在用来形容对人表示敬意或者向人致敬的行为。[1]揖礼就是拱手往前,作揖时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动,不能过烈过高。据《周礼》载,按拱手高低,揖礼又大致分为“天揖”“时揖”“土揖”“长揖”“旅揖”“旁三揖”。[2][3]
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鞠躬、磕头、作揖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宋代诗人危稹的《接客篇》讲道:“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跄能作揖。”指小孩还没学好走路就已会作揖,由此可见“作揖”这一中华传统礼仪的源远流长和重要性。[2]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与人社交的礼仪,“揖”“拜”二节最为普遍也极具代表性,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后推行新风俗,贯彻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两者相较,拜需要跪,所表达的含义也更为深重,而揖则只需站立鞠躬即可。在宋明时代,由于人们坐卧习俗的改变,由胡坐渐渐取代了席地而坐,揖作为常用礼节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4]

行礼方式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