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

政治学概念中定义的政体之一
君主专制(英语:Absolute monarchy;阿拉伯语:الملكية المطلقة),是政治学概念中定义的一种政体,又译为君主专政、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专制、绝对主义王权、绝对王权等;支持君主专制的思想被归类为专制主义。早期埃及希腊罗马欧洲中古时代,其君主作为世人与神之间的神圣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纪欧洲则由于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权大大高于君权,君权很大程度上受到诸侯的限制,在英国甚至产生了大宪章这样限制君权的法律传统;16至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加强君权,国家教会的建立使君主专制受到强化、甚至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但从17世纪英国及其他国家开始,君权受到立宪化规范,规定其权力从人民而来。[1]

概述

君主专制政体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利。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朝鲜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