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

江苏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
南京话(Nankinese),又称南京官话,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1]广义的南京方言包括南京市所辖11个区的方言。狭义的南京方言只包括明都城范围内的玄武白下(已合并秦淮区)、秦准、建邺鼓楼5区及城郊结合处的方言。[2]截至2017年,使用人数约1600万人。[3][4]依据《南京方言志》采用特征判断的方法把南京方言二十八个点(新派不在分区之列)分为南北两大区,两大区内部又分为若干小区。[5]同时根据年龄还会区分老南京话中的最老派和老派,新南京话中的新派和最新派,共分四派。此外城区、城乡以及家庭职业也会有差异。[6]
南京话原属于吴语,最早可以追溯至南京自公元前495年吴王筑城,并成为江南之都,[7][8]晋朝五胡乱华后,京师南迁,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袭。明代建都南京,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音,鉴于中原地区于金、元二朝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了标准国语“南京官话”。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7]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9]1957年推广普通话以来,南京方言明显向普通话转变,形成了新南京话,并取得了支配地位。[10][11]
南京方言老派共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有42个韵母,包括10个儿化韵;有5个声调(不包括轻声)。[12]南京方言词汇的重要特点是同义词丰富,南北色彩兼备:同一个意思常有好几个词可选用,例如“颈子-脖子”、“衣裳-衣服”、“黑鱼-乌鱼”等。[13]在构词方式方面,最老派儿化词丰富,像北方话;老派以下“子”尾词用得多,像江淮官话;此外也有不少“头”词尾和重叠名词,又接近吴语特点。[14]语法上,南京话的特点体现在动补结构、疑问句表达形式、特殊虚词等;[15][16][17]南京方言的否定可能式使用非常普遍。[15]
南京方言作为金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与变化。[18]具有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地方特色方言曲艺[19]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红楼梦》中就有大量南京话的表述;[20][21]并且具有特色俗语和歌谣。[22][23]受外来方言特别是普通话的影响,南京方言正在迅速消变,南京话的使用范围正在萎缩。[24]自2009年起江苏就设立了方言档案库,同时南京鼓楼区档案馆也开设线上方言系统,便于更好的保留和传承方言,[25]同时将南京话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南京阿[méi]》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南京方言。[26]

语言定义